校訓

明心見性 – 強調有情眾生的心性本原是清明無染,但為無明所蓋,只要回到自心本性即為見道。

願景

學院期望成為香港著名及以佛教為本的自資高等教育院校,繼續致力為教育變革提供高科技、高接觸的學習環境,開辦社會上有需要的課程。

使命

通過將佛法融入主流教育,為人們建設更美好的可持續未來
從事應用研究工作,豐富教學內容,以培養創意、創新能力和四無量心(慈、悲、喜、捨)
管好個人身、口、意,以培育善業種子,從而對個人、環境和眾生產生正面的影響
培養有社會責任和奉獻精神的公民,擁有公民道德與倫理氣節、慈悲、 高尚品格、創造力、智慧、承擔和毅力
努力鞏固辦學基礎,為未來建立一所以佛教為本的大學設平臺。

信念

在全人發展過程中和學術上,人人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啟蒙。在課程設計中,學院會把佛法中的五明融合於課程中。讓學生從五明的學習以達至三無漏學 (戒、定、慧)。五明的學習是通過理論、生活的實踐和反思觀照來把佛法帶到學業和生活上。

聲明、因明、工巧明、醫方明及內明為五明。聲明包括表達和審議,例如公開演講、陳述簡報、意見領袖博主和辯論。因明涵蓋探討過程,例如查詢、邏輯 和創造力。工巧明涵蓋對自然科學的理解和技能,例如科學、網際網路、護理 技能、手工藝品。醫方明包括生、心、社、靈的健康知識,例如健康素養、生活模式、感染控制實踐。內明包括培養三無漏學和四無量心,例如痛苦和苦痛、慈悲、佛教心理學、慈心禪。

核心價值

學院的核心價值是四無量心(慈、悲、喜、捨),通過三無漏學和五明可以深化四無量心。

教育目標

學院的教育目標如下:

  • 培養學生數學、基本科學、技術和資訊素養,它們由工巧明涵蓋。
  • 幫助學生拓展以專業為導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領域,它們由工巧明和內明涵蓋。
  • 協助學生發展溝通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,以成為群體的一員,它們由聲明和內明涵蓋。
  • 培育學生個人道德、倫理、智力、身體、心理、情緒和審美觀,強調終身學習,它們由內明和醫方明涵蓋。
  • 引導學生瞭解社會、經濟、文化和政治問題,明白作為地區、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成員的責任,它們由聲明和因明涵蓋。
  • 推廣學生負起作為當今全球化世界成員的責任,協助解決全球關注的問題,例如全球發展趨勢、資源分配和共用、種族
  • 文化和宗教分歧等, 它們由聲明、因明、工巧明、內明和醫方明涵蓋。

學院將五明納入課程,在教育銳變中,我們認為學習是一個迴圈的探究,學習和實踐是一個持續、重覆和互相聯繫的過程。 學習過程的設計橫跨學生在學的時間,剛開始的時候,學生會學習五明的理論,二年級及三年級時,學生嘗試將這些概念付諸行動,四年級時,學生會通過反思學習,剖析他們的生活經歷,從而加深佛法的理解和實踐。